特區十六年,越混下去,越令人覺得英治之優越。
人家從來不必普選,香港市民管得服服貼貼。總督每一任空降,來到香港,不必有朋友,沒有人情關係網。
由邵逸夫、包玉剛,到小廠家和餐廳東主,英國人給你在歐洲和非洲的殖民地開拓市場,只要你苦幹,做生意的環境一定合理公正,商家沒有一個對英國人的政府有怨言。
除了香港的左派,「文革」時奉命暴動了一陣──其實他們心裏也眷戀着這片沒有赤化的安樂鄉──香港歌舞昇平,即使遇上國際的石油危機、環球衰退,英女皇的徽像,是誠信的品牌,跟着港督會同行政局,人人悅服。
只有大陸不斷給香港添煩加負擔,英國人無負於這個遠東的小島。譬如,香港滿山滿坑的木屋,是一九四九年之後才湧現的──大陸赤化,急湧來一百萬難民;一九六二年,大饑荒又翻山湧過來幾十萬。
三四十年代,香港的人再窮,也還住四層騎樓詹瓦的唐樓,沒有水廁,倒夜香。四十年代沒有什麼木屋區,中國內戰,才將難民排放來香港。英國在戰後也很窮,經濟學家凱恩斯去美國,找艾森豪借錢,看美國的臉色,美國人還算利息。到一九五六年,倫敦市民買煙肉和雞蛋,還要排隊配給。香港的木屋貧民,英國沒有福利照顧的義務,也沒有這個財力,只有靠鄧肇堅和何東等人捐獻,皇室賞以勳章,香港同舟共濟。
面對中國大陸的亂局,四面環險,英國人還能保留香港七成土地的郊野公園,一大片翠綠;大嶼山不必「開發」。一九九七年,鄧小平以小人之心,懷疑英國花光香港的儲備,英國人很君子,給你留下七千億。
中國還警告香港勿開放福利,以免「車毀人亡」。現在呢?它自己的敗家仔「當家作主」,不斷的派錢,香港真的步向車毀人亡的結局。所以,香港下一代必須失憶,不要知道以前的一切。對過去無知,你還以為今天很有尊嚴,一切皆自欺欺人,冷眼旁觀,殖民主義安居樂業,真好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